第296章 去技校招人,巧遇某位刘姓少年(1 / 4)

加入书签

河善小学的升学率每年都是垫底,一个班级六十个人,能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只有三十个不到。

也就意味着有一半的孩子,小学刚念完就回家种地了。

于大为听到送东西的前因后果,也就不奇怪了,毕竟谁家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再考一次,上个初中,或者考个技校,学个手艺啥的。

“阿贵的学习能力怎么样?笨吗?”于大为将行李箱整理好,又从韩静凡手里接过缝好的袜子。

“还好,这孩子比二燕聪明,声母韵母一学就会,而且记性也好,乘法表三天就背熟了,一点也不打奔儿。”韩静凡将转身将旁边的被子张开,准备铺被铺褥子,“不过,他总是一门心思的想去修车,好像害怕你不让他修车了似的。”

“教的东西还是读书识字这一块,以阿贵为主导,但这种简单的东西,反而是让二燕她们感觉到了学习的轻松,就这样孩子们又多了几个,随后他们的爹妈知道后,也都有些不好意思,纷纷拿出家里的东西,感谢咱爸的付出。”

韩静凡低头,用嘴将黑色的线头咬断:“其实这事儿,也得感谢张校长,屋子里一共八个孩子,张校长都做了保证,再给他们一次小升初的机会。”

芦河镇这边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地的比较晚,于大为没有记错的话,自家大儿子上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的时候,才没有学费这一说。

义务教育指的是三方面,一方面是免费性,孩子从小学念到初中毕业,都不需要再交学杂费。

一方面是普及性,让华夏儿女全都会识字读书。

“这臭小子。”于大为苦笑两声,将满炕爬的大儿子抱在怀里,“明天去后院的时候,我训他两句,让他收收心,好好学习。”

“明天开车的时候小心点,最近天热暖和了,路上的雪一化开泥泞的不成样子。”韩静凡铺好了被褥接过孩子,又将他放到了炕上自己玩,“司机找不到也别急,真要是找了一个操心的,反而犯不上。”

再有就是强制性,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国家是强制让适龄孩子念书的,但这一点发展的却不全面。

因为到如今,很多家庭吃穿都成问题,就更别提让孩子念书了。

义务教育真正成熟的时候,大概是在零八年以后,华夏经济腾飞,学杂费彻底不收了,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去学校念书。

但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依旧有很多很多的学生,念到初中的时候就主动辍学的。

那就更别提现在了,各个村子的小学考到芦河镇中心学校,如今还有小升初的升学率一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