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知子莫若父(2 / 2)

加入书签

何天佑早在他爹说到读书的瞬间就竖起了雷达,在他爹抄棍子的前一刻就跳了出去,丝毫不怕气到他爹:“爹,别说我不是那块料,你就想想咱家什么身份,就算真能考上,你觉得那些人能给我派什么好位置?我看最多到会试就得给我筛下来。哦,不对,怕是乡试都得掏光我们这家底。”

“你你你!”何明德气得两眼一瞪,但又不得不承认儿子说的是实话。

在此必须提一下,大庆朝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虽然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并不禁

止商户参考。这点曾经还让张爱英有些震惊,毕竟她隐约记得她上辈子那个世界的古代历史中,士农工商阶级分明,商户是不能参加科考的。后来她知道这个世界跟她上辈子的任何一个历史朝代都无法对照之后,也就释然了。再后来知道娄家那样一个大世家,现在也以商闻名,她就更觉得没什么奇怪了。

不过,她不知道的是,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商户参加科举,但是其实主要还是针对那些曾经的大世家而言的。毕竟在科举出现之前,这些世家大族利用所谓察举制所谓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渠道,连官员的选拔晋升都被他们把控了,社会上的什么他们还不能掌控的?所有的商道所有的经济活动,几乎也是被这些人瓜分和掌控的。后来王朝末年动乱频发,中途几经政权更迭,到了大庆朝如今,已是经历了百多年,科举制终于逐渐成熟完善,这些世家大族慢慢退出了朝堂中枢,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虽然在政治上不再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在经商赚钱方面却是一个个弄得风生水起。娄家充其量也不过就是现在最响亮的代表,实际上如今在大庆朝说得上号的大商户大商行,那都是曾经的世家大族。对这样的百足之虫,敢说禁止商户参与科举吗?

这也正是让他所震惊的。说白了,能玩得起这些香料的,那都得是大户人家。结果那一介农妇,竟然知道用这些香料入菜?哦,还不是入菜,就只是作为调料……

只不过震惊了片刻,何明德立刻就拿定了主意:“好,这件事我让鹤轸去办,你这段时间也别到处跑了,好好在衙门听差。这回

你姐夫辅助钦差大人查案有功,已经定了一些提拔名单,你在其中,就不要再每天到处混日子了,好好应卯,到时候能有个官身才是正经。”

他不想让儿子看出自己心中的计较,小五还太年轻,所以他干脆来了个转移话题。

“哦。”说到这个,何天佑没那么激动,毕竟他对做官什么的真没多大兴趣,大庆朝是可以捐官的,真要想做官大不了花点钱捐个官来当当——他到底还是太年轻,还不完全明白,捐官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一个听起来好看的虚名,既管不了什么事,也领不了朝廷的一星半点俸禄。而提拔做官,虽然比不得正经科考,但也是一种选官之路,只要跟对了人,慢慢升上去了,那是能领实职能掌实权的。当然,这些离何天佑还是太远了,毕竟通常来说,能提拔人的那怎么都得是高官,若无紫袍绯衣,家中也得有个勋爵之位,如此才能笼络人心,更能凭借自身的权力地位去拉拢人。

张爱英都怀疑正是因为这一点的宽容,所以科举制才能这么发展起来。不然非来一

句商户禁止参考,不是没有共同利益全变成矛盾了吗?一点活路不给人留,那人家那不得直接揭竿而起啊!

就比如说这次钦差大人下来查案,等案子办完,就是为人请功的时候。钦差当然不会忘记身边人,但也不吝于给底下的一些人请功的机会,是的,只是机会。就连钦差自己也不能保证自己请功举荐的人都能被选上官身,那还得看中枢大臣们愿意怎么给。这又涉及到分猪肉了。嗯,说白了,官职这种东西,除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很

多时候还真就是简单的分猪肉。真的是下面的人把事情做完,就等上面博弈分果果。

而何天佑只能靠一个县令姐夫请功,尚且还入不得钦差的眼,能不能顺利请功都不知道,举荐的官身是否能下来,那也是说不定的,甚至可以说机会还是很渺茫的。除非就是钦差将刘同知钱长海等人严办速办,这种情况下,早早控制了钱长海并查出了很多相关证据的陵阳县衙一众人等的功劳才能算大的。

“看你这样子,莫非还不情愿?”何明德想给儿子紧紧弦,没想到看看他不咸不淡的表情反倒是把自己给气到了,“这是多好的机会,你还不给我珍惜。要不是你自己死活读不进去书,我能费这些功夫?”

说着何明德抄起棍子就想打人:“你说说你,让你好好读书,这两年你给我气走了多少夫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