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提议常设朝鲜经略(2 / 3)

加入书签

皇帝看向了陈矩:“没听说这刘綎与张晓有什么交情啊,可是张晓倒是如此举荐刘綎,这刘綎一向是贪图钱财肆意劫掠,多有杀良冒功之举,都不知道逼反了几家土司。要不然凭着他立下的战功,老早就该是总兵了。就是因为屡次丢官去职,所以援助朝鲜之时,才是一个副总兵,就这还是破格给的。好不容易从朝鲜立功了,现在吏部那边又是跟朕说了,刘綎还贿赂京官,觉得朝廷给的四川总兵官还不够大,还要再封大一点的官。也不知道刘綎是不是给张晓也送了重礼,怎么张晓其他人不举荐,偏偏举荐他?难不成就是因为他刘綎就是不可替代的大才?”

“陛下,内臣无能,确实没有查到刘綎向张晓送礼的消息,甚至在朝鲜之时,张晓与刘綎也没有多说几句话,只是官面上寒暄客套,当时刘綎对张晓也很不客气,私下还抱怨说张晓只跟李氏父子好。”陈矩说道。

“哦?也就是说,张晓还真的没有收刘綎的礼,和刘綎也谈不上什么交情,就是看刘綎能打,所以就举荐了?”

“目前看确实是如此。”

“既是如此,陈矩伱可以差人查勘刘綎的亲兵营,看看他的那些亲兵是不是真的很有能耐。要是确有能耐,征讨杨应龙,刘綎也可以为大将。”

“如果按你的建议,这朝鲜经略,还有这驻朝的军官团团长,这驻军的水师将领,又该派遣何人?”皇帝问道。

“一切都看陛下的圣裁,臣下见识浅陋,不敢随意举贤,一是确实有避嫌的必要,二则也确实想不出合适之人。”张晓解答说。

“那朝鲜之事今日就说到这吧,这杨应龙之事,你又有何想法?”皇帝问道。

“陛下,若是杨应龙要反,他若是往其他方向,无非是多占了几个山沟沟,于大局影响不大。朝廷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杨应龙孤注一掷,大举入寇巴蜀之地,这样的话对于朝廷震动就大了。所以臣之前已有提议,巴蜀之地,必须要有精锐之师坐镇,最好是精锐骑兵坐镇,比如哱拜所部。在杨应龙附近的城池,也要做好警戒,防止杨应龙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狗急跳墙,血洗城池。”

“你接着说。”皇帝示意说。

“内臣遵旨。”

“陛下,所谓恩威并施,对杨应龙要强硬到底,对于其他忠诚于朝廷的土司,则要有所,改土归流不妨可以稍微缓缓,也注意多褒奖如奢香夫人、瓦氏夫人这样忠诚于朝廷的土司,甚至前朝故事,如主动归顺大隋的冼氏夫人也可以大力褒扬。与此同时,也要举出那些反例,比如起兵造反导致全家灭绝、族人流离的故事也说出来。这样正例反例都有,对于西南各地的其他土司也起了一个震慑和教育之用。对于那些不屈服于杨应龙,甚至是主动向朝廷报信的土司,朝廷也要多多抚慰,以免他们在绝望之下反而投向了杨应龙。”

“你这提的几条,倒是还有一些意思。”

“多谢陛下。陛下,臣还有一条建议,眼下在陆地之上,还是以骑兵为重,但是我大明地形多样,特别是西南之地,多山多河,骑兵不一定很好施展。在西南之地,应该编练一支专门的山地营。人数不必太多,但是要足够精锐,能够以一当十,这山地营其实就可以用刘綎将军的亲兵为基干组建。在朝鲜之时,刘将军就带领着自己的亲信部从,在朝鲜的山间小路疾行,最后一举烧掉了倭国大军的粮仓,刘将军还有他的亲卫,还是很擅长山地作战的。”

“朕记下了。”皇帝不置可否。

张晓告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