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我有一个大胆的计划(1 / 7)

加入书签

从里到外全都是我的人,大明官员想要剿灭海寇,你有那本事吗?

但自从郑芝龙一统江湖,成为真正的海上话事人后,才制止了海面上混乱的收税制度。

除了郑家旁人都不配收税,商人只有向郑家买旗帜交保护费就能顺利通航。

当然也有不服郑芝龙的,自是不在广东这片厮混,而是流转到东南亚各国,各自找寻落脚点建立其商贸经营和生活的据点。

贺今朝派人占据广东后,立即废除海禁。

贺今朝颔首,待到接见完贺启同以及麾下士卒后,他就准备从广东返回南京。

大队人马返回澄海县的县治辟望村。

对于这个县城贺今朝也了解了一二,属实是人口往外流失的一个窗口。

这一带地少人稠又让当地民众离不开海洋贸易,不得不继续“以海为田”。

既然不能再合法“通蕃”,他们就干脆做了非法的“海贼”,于是“商船”转为“寇舶”,形成官府眼中的海盗集团。

但加强对出海船只的管理,要求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沿海商船和渔船必须用不同颜色的油漆涂饰船头和桅杆,以示区别。

海船两侧还要刊刻字号,写明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船。

这是为了方便锤匪海军观察海面情况,发现和捕捉违规不上税的船只。

因广东在南,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

码头上停泊着三艘巨大的红头船。

到了大明后期,南澳一带的海盗势力已大到了动不动就战舰数百,聚众万余,横行海上,向过往船只征税,俨然一海上王国。

大明屡次征讨,但总是无法斩草除根。

沿海许多豪门、官员、官员亲属都与海盗有着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海盗就具备了民众基础。

官兵来围剿海盗时,沿海民众的反应则是每见官兵动静,则星火徒报,官府密令哨探,多是阳奉阴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