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八头本是聪明妹21(1 / 3)

加入书签

一般来说,当时我们良荔大队,每年所分配下来的高中招生的名额,也不碍是十个左右这个幅度而已。

大约又过了一些时候,此时,全国又掀起了一股全民办学的浪潮……

那是在北方的一些省份,普遍推行“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生产队联合办小学或耕小。”的这样的办学模式。

因此,要求所有公办教师,都要返回原籍的学校继续上课。同时,要求像社员一样,实行同工同酬地记工分,领口粮。美名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结出的的丰硕成果”……

当时,在我们良荔大队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的积极努力下,便成功地举办了我们良荔大队初中的第一班,共招收了将近五十个初中一年级的新生。

此时,正好又是我们家里的八妹,她刚刚回到家乡来的时候。当时,也不需要举行入学考试进行择优录取,只要说是已经小学毕了业,自愿地报个名后,就能够进去读了。

八头本是聪明妹

历史的车轮,又转到了那个令国人难于忘记的上个世纪的1968年……

就是在1968年1月1日,顿时之间,我们伟大领袖便向全国广大城镇青年,发出了一个具有特别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我们伟大领袖的号召,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使到我国广大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从此以后,便就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在全国的城镇之间,正在蓬蓬勃勃地迅速地开展起来了……

在我的印象当中,当时在我们生产队中,就有汝云大嫂的亚凤王小云、其珏的二儿子大贵王小球和我们家的八妹三个。并且,还是由在良荔大队初中任教的南哥,他亲自为他们报名的呢。

但是,七妹王卓要继续读高中的话,就必要由大队的贫下中农,按照东平高中所分配下来的名额指标推荐。这样一来,那就自然轮不上她的份了。

在当我在1971年9月,荣幸地被我们良荔大队贫下中农,推选当上了大队初中的民办教师的时候,此时,良荔初中已经毕业了第一班和第二班两届初中班的学生了。

但是,当时的那两届初中班学生,他们升高中是不用进行入学招生考试的。只是由东平高中按照各大队在全公社人口的比例,分配名额到各个大队后,由大队的贫下中农审查推荐就可以了。

显然,这种招生办法,几乎跟当年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我的记忆当中,我是从1968年的九月份开始,由于当时学校对我这个自请的学校工人,又兼是“黑五类”子女,进行了清退。于是,我就万般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马上返回到自己老家务农去。

此时,我们家里的尹妹,她已经在我们的父亲的安排下,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不久的1967年就回乡务农了,还比我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回来。同时,她也是我们全家返回家里务农的第一人。

其实,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我在《风雨人生路》第七卷,已经有了详细介绍,在此就不多说了。

到了大约是1968年的1月份,有一天,在下午四点钟左右的时候,突然之间,我们家的七妹和八妹,她们又带着一些简单的行李,一块从凤山学校返回家里来了。

后来,我从她们两个人的口中,才恍然大悟其中的缘故。原来,此时,她们两个人都算是从凤山初中和凤山小学毕业了。但是,当时全县的所有高中和初中,一时之间,都还未进行招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