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史无前例”运动初期在凤中的岁月里(五)(18)(1 / 2)

加入书签

他们明知对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明知红卫兵危险,但也得要进行“欢迎”。

在当年,红卫兵和革命师生所到之处,有吃有喝有住。这对于在那个年代来说,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你可要知道,别人没有粮票,就会寸步难行。而红卫兵没有粮票,却能在接待站的食堂里畅通无阻。

城市里的公交车,最后也成为了他们的“旅游公车”,不管到哪里都可以随便乘坐,不用买票,爱到哪儿就到哪儿。至于火车,就更是成为“红卫兵专列”了,一分钱不交,就可以周游列国。

我在上面所说的一切,这就是当年这场“史无前例”运动初期进行“大串联”的“盛况”,也就成为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唯一的一次全国的公费“旅游浪潮”。

第七十八章“史无前例”运动初期在凤中的岁月里(五)(18)

全国游荡乱了笼

一直到了若干年以后,我偶然之间看到了一个“内部通讯”的文中,有一篇所写的内容,正好就是有关对于当年红卫兵步行长征串连的“反思”,从中我便知道,我们伟大领袖所以发动这场“史无前例”运动,就是必须得要有人进行“冲锋陷阵”。

为此,首先要把大中学生“串联”起来,通过“旅游”的方式,组织一支“先头部队”。以此来进行冲击“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你可要知道,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要比起动用工农兵进行搞,“成本”就更低了。

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在1966年中央曾经表态,坚决支持全国各地的革命师生到北京进行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的革命师生,到全国各地去进行扇风点火,进行革命串联。

于是,全国性的这场空前绝后的大串联活动,从此以后,便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那些从外地的来京者,大多都是到首都北京接受我们伟大领袖和林副统帅的接见。然后,进行取“革命造反经”。而北京赴外地者,大多就是去全国各地进行煽风点火,去帮助进行“破四旧”的革命师生。

在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普遍成立了很多革命大串连“接待站”。红卫兵和革命师生满天飞,不管“飞”到哪里,那里都有人进行接待。于是,各地的“接待站”,就像现在的旅行社一样,大搞全程服务。

从而,就能够保证了这场“史无前例”运动的“流程”能够顺利畅通进行。同时,各地党委和政府也都生怕因为招待不周,而会“引火烧身”。

你可要知道,因为要是得罪了红卫兵小将和革命师生,就是“破坏革命”。其结果,自然就是“吃不了兜着走”。担忧红卫兵一旦来了,“当权派”就可能变成为了“走资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